日前,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前往美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期间,在华盛顿会见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双方就中美经贸关系和共同关心的经贸问题进行了交流,此外,双方同意建立沟通渠道,就具体经贸关切和合 ...
日前,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前往美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期间,在华盛顿会见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 双方就中美经贸关系和共同关心的经贸问题进行了交流,此外,双方同意建立沟通渠道,就具体经贸关切和合作事项保持和加强交流。 最近这段时间,中美高层恢复对话,双边关系出现解冻的迹象,受到国际媒体的关注。但与此同时,大多数比较理智的专家和学者,都已经看到了,在中美高层恢复对话和接触的背景之下,中美双边关系在重大议题,以及具体问题上的分歧依旧不可迂回。 用美国分析人士的话说就是,鉴于美中之间信任完全瓦解,短期内改善美中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 问题是,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国家,中美之间的任何风吹草动不仅影响自身,同样也会波及到全球的安全与稳定,这种背景之下,中美虽然立场分歧巨大,但是如何去管控风险,避免事态失控,又是必须去做的事情。 这就给中美两国的决策层,以及全球智库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中美两国立场分歧如此巨大的前提之下,又推动两国实质上的关系解冻,避免中美竞争失控呢?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何瑞恩,日前提出建议,说美国应停止与中国谈判,仅围绕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建议,来降低与中国的风险。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 此外,美国前国务院政策规划司成员,美国智库资深研究员曼宁表示,美中关系持续陷入了“死亡螺旋”,根本的挑战是双方之间的政治信任已经完全瓦解,要如何重建这种信任呢?有效的办法是一步一步的建立某种程度上的信任。 通俗一点说,他的意思就是中美两国现在由于立场的分歧,想要在战略上形成妥协和平衡,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在具体的问题上积少成多,一点一点的建立互信,才有可能避免局势失控。 总结美国专家的话,其意思就是说,中美可以避开原则问题,从具体的小事入手,甚至可以是“交易性”的,由此一步步建立双方之间的某种信任。 美国总统拜登 比如双方可以从非常具体的,开放彼此被关闭的领事馆,以及放宽对学生和教师的签证等问题出发谈判。 当抛开了中美在大的层面的立场分歧之后,就具体的事情去弥合分歧,建立信任,也许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避免局势失控的策略。 那么,美国学者的这种看法有没有道理呢?这背后又体现了中美关系中哪些美国想避开,但实际上避不开的话题呢? 表面上来看,积少成多,通过具体的事情去接触、对话、谈判,一点一点的重新建立政治互信似乎是可行的。毕竟相比于双方在战略层面的分歧来说,针对某一个具体事情的谈判,牵扯到的范围比较小,双方也更容易做出妥协和让步。 中美 简单举个例子,双方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为美国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阻止中国产业链升级,不让中国拥有半导体相关的高端制造业,只有这样美国及其美国盟友们的相关企业,才可以肆无忌惮的抢占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商品,赚中国的钱。 而中国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不能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向中高端产业迈出自己的脚步,那么以我们本身的资源和眼下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足以支撑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 这种背景之下,双方在半导体产业链这个事关未来竞争力的大领域内,是很难调和矛盾的。但如果具体到中美某一家公司之间的问题,谈判可能就比较容易了。 中美 比如说现在美国对中国华为公司进行各种各样的制裁,这一方面损害了华为和中国的利益,另一方面实际上也让美国一些偏远地区的通信基站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困扰。 如果双方不针对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甚至不针对美国对华为的制裁,而仅从技术含量比较低的美国偏远地区的基站服务设施出发,去谈判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那么,鉴于中美双方在这件事情上分歧范围变小了,所以反倒有可能谈成。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有很多,比如现在美国一心想要在全球推行所谓的对中国经济的“去风险化”,这是跟中国希望与全球经济更广泛深入的融合在一起,相违背的。但是如果具体到某一个产业,比方说农产品进口,那么似乎双方未必不能达成妥协。 华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一些美国的学者,建议中美应该放弃在战略层面上寻求关系的解冻,而从具体的细微的事情出发,一点点去建立政治互信,听起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如果从中国的角度来讲,现在美国学者提出的这种建议,实际上还是基于美国的利益,从对他们有利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 说白了,中美之间最大的问题不是经济上的问题,而是美国要在战略上打压和遏制中国,包括在涉及中国台海内政这种最核心的利益问题上,美国一直违背自己的承诺,不断的加深跟岛内民进党当局之间的实质性勾连。 美国政府 这显然是中国所不能接受的。换句话说,如果美国想要在其他细微的地方跟中国寻求合作,但却在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海等敏感议题上,继续采取打压和遏制中国的策略,那对于中国来说,这肯定是不行的。 逻辑非常简单,现在中美在具体问题上的分歧,大部分是解决之后,更有利于美国的。比方说商品供应的问题,中国生产的大量廉价的中低端商品,供应着美国很大一部分的市场需求。 如果在这些方面跟美国谈判的话,就算最后美国取消加征的关税,实际上还是帮助美国解决了他们国内的问题。 美国政府 但是,中国配合解决了美国国内的问题之后,如果美国不停止在中国核心问题上打压中国,这反而只会助长美国的“反华气焰”。 更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如果美国要执意在台海、南海,包括其他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打压中国,那么对于中国来说,中美之间的互信,是很难通过那些所谓的“小事”,建立起来的。 因为即使中美通过这些小事,建立了一点互信,美国也随时有可能在那些事关原则的问题,继续破坏双方建立起来的互信,这又如何帮助中美关系解冻呢? 美国是个根本没有原则和国际信誉的国家,在某些方面寻求与中国的合作,只不过是为了他们自己有个喘息之机,让美国有机会解决自己的问题,然后进一步的损害中国利益。 美国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学者所谓的,抛开原则,从具体的问题出发去建立政治互信,以此解冻中美关系,也是很难行得通的。 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中美对彼此的定位,如果美国执意把中国当成所谓的“敌人”,那么哪怕因为某些小事建立起来了一点互信,实际上也是很脆弱的,说白了,这其实就是“治标不治本”之策,很难行得通。 美国 从更具体一点角度来说,“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有可能导致中美关系“脱轨翻车”的问题,如果不谈这些中国的核心利益问题,中美关系又如何能够解冻呢? 综上所述,在中美关系该如何解冻的问题上,美国专家说中美可以从细小的问题出发,以此建立中美之间的互相信任,这一点思路,确实没有问题,但与此同时,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问题也必须要谈,这是避不开的,更是不能避开的。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