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留学生论坛 首页 留学 移民资讯 查看内容

从7万到200万人银川移民来自祖国各地

移民资讯 发布于 2023-6-7 07:20

文/任全国银川的历史人口历史上在今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洼路村一带,西汉北地郡主持屯田殖谷上河典农都尉冯参所建的北典农城(吕城)或饮汗城,大夏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的丽子园,以及北周鲜卑人宇文邕重建的怀远旧县 ...


文/任全国


银川的历史人口


历史上在今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洼路村一带,西汉北地郡主持屯田殖谷上河典农都尉冯参所建的北典农城(吕城)或饮汗城,大夏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的丽子园,以及北周鲜卑人宇文邕重建的怀远旧县城,其城池大小不见史书记载。


但作为汉代典农都尉的驻地,魏晋南北朝一座历经沧桑的偏远县城,其规模不会太大,人口也不会太多。


这个时期,银川平原除汉族外,主要居住着匈奴、鲜卑、羌族等少数民族。


有遍布今内蒙西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的“南匈奴”,有居住游牧在宁夏北部、内蒙西北的“河西鲜卑”,在几百年的民族大融合中,这些民族逐渐被同化,我们许多人可能就是匈奴、鲜卑的后裔。


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迁二万户于此(银川),置郡及县,并名怀远”。


宣政二年(公元579年)迁徙徐州南朝陈国降军部众三万余人至灵州,带来“江左之风”,引领“塞北江南”。


银川在唐朝以前缺乏人口统计的史料,700多年的人口情况心中无数。


据《旧唐书·地理志》资料统计,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怀远旧县城有851户,3915人。公元678年西移兴建于今银川老城区的唐代怀远新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有2584户,12404人。


西夏时期兴庆府 (银川)成为西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西夏国在宋怀远镇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营造活动,城东建有高台寺及诸浮屠,城西贺兰山东麓建有“避暑宫”、“木栅行宫”,“长达数十里,台阁高十余丈”。


因西夏遭受文化上的毁灭,没有历史资料可查,人口数据不详。


《金史·地理志》说兴庆府“约有军民十万多人”,很难置信。


据旁证推算,1038年兴庆府被定为国都时,至少有军民22万人。鼎盛时期管辖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多万人;兴庆府人口40多万人。


1227年,就是被蒙古军队攻陷前,军民人口也有36万多人。


元朝于1268年从湖北鄂州、随州迁1170户,1万余人到银川平原,至此银川方言有了湖北腔调。1272年又从南方调来新附军(降军)1382户在银川平原屯田。


明代的宁夏镇城,因宁夏卫,前卫、左屯卫、右屯卫、中屯卫,五卫治均设在宁夏镇城内,共领57个屯堡、188个墩。


人口情况以驻军为主:明正德元年(1506年)有41474户,103865人,其中居民74000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有21359户,71802人,其中居民35417人;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有21227户,其中居民35417人。


进入清代,银川已由明朝的边塞重镇,变为大清腹地的宁夏府城,农牧业得以迅速恢复发展,加之清政府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鼓励生育的政策,银川人口迅猛上升。


自清雍正年间,宁夏、宁朔两县治与宁夏府治均设于宁夏府城内。两县治同设府城的时间有188年,而宁夏县治在府城的时间长达226年。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宁夏县61228户,300351人;宁朔县34200户,322244人。但到宣统元年(1909年),宁夏县9553户,52575人;宁朔县6977户,33357人。两县总人口由129年前的622595人,锐减为85932人,其缘由有待考证。


民国初期的朔方道,领宁夏、宁朔、中卫、平罗、灵武、金积、盐池、镇戎8县,道署及宁夏、宁朔两县治均设宁夏城内。


1913年,宁朔县治移驻新满城,后又迁至今永宁县望洪堡、青铜峡市瞿靖堡、小坝镇。


1928年宁夏县12015户,62271人(男37147人,女25124人);宁朔县5513户,50200人(男23475人,女26725人)


1929年1月1日宁夏正式建省,管辖宁夏、宁朔、平罗、中卫、灵武、金积、盐池、镇戎(预旺)、磴口9个县和阿拉善额鲁特旗、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2个旗,面积27.49万平方公里,人口70万人,省会驻宁夏城。


宁夏省城人口情况:1934年24362人,1936年30886人(男18474人,女12412人),1938年32982人(男20648人,女12334人),1939年40495人(男23886人,女16606人),1940年28533人(男17676人,女10857人)


1941年将宁夏县和宁朔县部分辖区划出,增设永宁县,县治驻杨和堡(今永宁杨和镇)。宁夏县更名贺兰县,县治自省城移驻谢保堡(今贺兰县习岗镇)


1944年将宁夏省会宁夏城更名为银川市。


移民特色的城市


有两千年历史的银川市,1949年银川市区总人口72485人(男39366人,女33119人),其中城市人口27604人,农村人口44881人。


城市人口绝大多数住在老城,新城(满城)居民很少,新城以西基本上是荒滩。就是老城四门之内,还有大大小小的湖泊湿地、荒野碱滩,老城墙根的空旷荒凉,很难想象是在城市。


1949--1954年银川市是宁夏省的省会,1958年后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教育中心,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加之塞上江南的优美环境,又是适合人们生存的鱼米之乡,南北生活皆宜,容易留人,对人口迁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1954年市区人口超过10万,1960年超过20万。


从“大跃进”到“低标准”,银川城市人口的发展也历经大起大落,市区人口从1958年的148237人猛增到1960年的224877人。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宁夏全区精简职工10万人,压缩城镇人口13万人(回外省农村的76000人),银川市占61%。


1962年银川的市区人口锐减到178642人,1967年市区人口才达到220804人,基本恢复到1960年的水平。


直到1976年银川的市区人口才达到30万。


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1986年市区人口突破40万,1992年达到50万,2000年超过60万,2003年超过70万,2006年超过80万; 2009年超过90万人;2012年市区人口突破100万人。


银川城市人口规模比1949年扩大了30多倍,主要来自人口的迁移增长,在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年代,移民占城市人口一多半的并不多见。形成了“银川遍是全国人,南腔北调一家亲”的城市特色,被称之为“移民城市”。


上世纪80—90年代,笔者主管户政工作,参与人口迁移的典型调查,进行人口增长的统计分析。


银川的当地居民仅占市区人口的约30%,其余多是来自28个省市区和本区各市县的有组织移民和自发移民,以及他们的后裔。


主要迁入原因是:干部调入(河北、山东、陕西、北京、天津);军人安置;有组织移民(北京、上海、陕西、河南、浙江);厂矿企事业搬迁(辽宁、天津、上海、山东、河北、浙江、吉林、山西、黑龙江、甘肃);科技支宁(文教卫生--北京、上海、天津);下放干部和知青(北京、天津、浙江);投亲靠友;自由流入(甘肃、浙江、江苏、陕西、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内蒙古、四川、山西);劳役屯垦(湖南、江苏、广东);吊庄移民;务工经商;购房投资等等。


外省区迁移人口来自华北地区的占27.7%,西北地区占23.9%,华东地区占14.7%,东北地区占14.4%,中南地区占3.7%,西南地区占2.7%。


众多的迁移人口给银川社会经济以及人口结构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影响:


一是加快了人口发展与素质提高。


天南地北汇聚一起,传统观念、生产经验和生活习惯互相学习、互相影响,随着岁月的增长,入乡随俗、相互通婚繁衍,优生的移民后代支撑着银川的半边天,提高了银川人口的整体素质。


二是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工业支援,奠定了银川的工业基础;科技支援,使银川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受教育水平位居西北东部前列;人才支援,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骨干。


三是加强了民族交流和民族团结。


银川的民族过去仅有回族、汉族、满族、蒙古族等,上世纪末有三十二个民族。随着北方民族大学的招生,现在有五十一个民族。各民族共同生活,取长补短,团结互助,构筑了银川稳定和谐的社会基础。


银川人以普通话为交流语言,但一个家庭讲几种方言也非常普遍,在银川讲什么方言都不会受到冷漠,“到银川没有到外地的感觉”,这就是移民城市的特色。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移民城市如雨后春笋,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迅速长大,如深圳、东莞等尤为突出。


但是,作为早期移民城市之一的银川,其历史现象值得研究。


银川人口增长回顾


从宏观上讲,人口增长只有一个因素,就是人口的繁衍发展,人口的生育增长,也就是自然增长。


从微观上讲,区域人口增长的因素还有两个,一是人口的迁移增长,也称机械增长;二是行政区划的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银川市迁移增加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2%;按出生地计算,不在当地出生的占总人口的57%;按籍贯(祖父出生地)计算,外籍人口占总人口的69%。银川行政区划扩大造成的人口增加占总人口的38%。


1949年9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银川市,宣告宁夏省解放。


新宁夏省面积27.4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4.29万人。


银川市成为新宁夏省省会。


1951年6月,从永宁县划入十个乡;从贺兰县划入两个乡及镇北堡以西到贺兰山滚钟口等沟口的区域,增加人口8000多人。


1954年6月,中央决定撤销宁夏省,与甘肃省合并为新的甘肃省,银川成为一个专区,管辖永宁、贺兰、宁朔、陶乐、平罗、惠农6个县,银川市为专员公署所在地,市区人口113068人(男62187人,女50881人)


1951至1957年银川市接收北京、上海移民2万余人。


1956年银川市接收陕西移民10920人。


1956年原宁夏省北部的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额济纳自治旗和磴口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一些银川籍的干部、教师等公职人员及其家属子女留在了当地。后来,有些银川人因当时政策条件的限制,回银川无望,又从磴口辗转到临河,从额济纳旗辗转到酒泉。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行政区划包括银川专区、吴忠回族自治州、固原回族自治州,以及平凉专区的隆德县、泾源回族自治县。


全区共辖2市17县,面积6.64万平方公里,人口193.52万人。


银川市又成为自治区首府,总人口326333人(男178042人,女148291人),市区人口148237人(男82865人,女65372人)


1958年银川市接收河南移民13996人。


1959至1960年银川市接收浙江移民32264人。


1961-1962年,银川市先后设立城区、新城区两个县级市辖区。


1972年设银川郊区;永宁县划归银川市,增加人口115688人。


1975年贺兰县划归银川市,增加人口142494人。银川市面积达3499平方公里,较建国初扩大274倍。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从东部沿海内迁银川市的工矿企业职工家属约5万人;接收京、津、杭知识青年7767人;安置专业和复员军人5万余人;接收中央国家机关五七干校下放干部2万多人。


另外,接受外省区自由迁入人员10多万人。


五七干校下放干部和京津知识青年绝大部分返回了原籍。


1969年阿拉善左旗再次划归宁夏,增加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增加人口8万多人。1979年又划回内蒙古。但是,由于地缘因素,从阿拉善盟流向银川的人口,几十年来有增无减。


与银川地理历史渊源甚密的陕北地区,从1949年到现在,一直是外省人口迁入银川的主要迁出地。


当然,宁夏人口迁移的主流是从山区到川区,从农村到城镇,从城镇到首府市。


区内各市县人口迁入银川,始终占据银川人口迁移增长的第一位。


上世纪70-80年代,在“农转非”的热潮中,能够享受政策指标的双重优惠,解决配偶子女投靠;或因招工、招生、随军而进城转为非农业户口者,引以为豪。曲线进城的也很普遍,从农村到农场,再从农场到城市,有这样经历的人在银川有十多万。


从南部山区扶贫来银的吊庄移民,成为人口迁移的另一特色。


还有为数不少 “搭车” 的自发移民,甚至在现代社会形成自发移民村落,令人称奇。


如此种种,几十年间有几十万人进入银川。


2002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银川市城区、新城区和郊区,设立银川市西夏区、金凤区和兴庆区。


三区重新由东向西划分为: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灵武市改由银川市代管,原陶乐县月牙湖乡划归银川,银川市面积猛增到9120平方公里,增加人口20余万。


据公安机关统计,2016年底,银川市总户数681274户,总人口1840434人,其中市辖区414560户,1126179人。市区人口比1949年增加了1053694人。


分县(市)区人口为:兴庆区571898人,金凤区310993人,西夏区243288人,永宁县235536人,贺兰县231369人,灵武市247350人。


银川市总人口中,男性913757人,女性926677人。市辖区人口中,男性551758人,女性574421人,与拉萨市一道成为直辖市、省会(首府)市、副省级市中女性多与男性的城市。


从2006年起,银川人口就女性多于男性,2016年男女性别比已发展为96:100,女性城市也是银川的特色之一。


文章选自《银川党史网》 部分图片源于百度图片


来源:口述宁夏


阅读 81· 评论 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