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县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坚持以围绕易地扶贫搬迁“五大体系”建设为总方向,围绕组织建设、公共服务、文化引导、就业保障、社会治理五个方面,奋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固本强基,健全党的组织 ...
瓮安县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坚持以围绕易地扶贫搬迁“五大体系”建设为总方向,围绕组织建设、公共服务、文化引导、就业保障、社会治理五个方面,奋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固本强基,健全党的组织体系 一是以加强移民安置社区党组织建设,瓮安县2018年以前的6个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党支部、居委会已全部进驻,阵地建设完备,党组织议事制度和阵地发挥作用情况全部走上正轨;即将搬迁的雍阳街道映山红社区和江界河镇福民社区已组建了党支部筹委会,临时履行党组织部分功能,党建群团等阵地建设的设施统一按照标准逐步配备齐全。二是实行网格员党员下沉代管制度,采取定网格促服务的方式,将移民安置的栋楼划分为若干网格,派县乡干部到搬迁楼栋任网格长,选出本楼栋群众党员选任网格员(楼长),网格员对所辖区内的政策传达、会议通知、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工作负责,并且借鉴村民组长的形式,为群众网格员提供报酬,提升了网格积极性,提升对社区的管理服务水平。三是积极创建移民新区党建示范点,将党旗立在安置点,各移民新区支部在建设中,明确“一支部一品牌”,理清思路,如银盏镇形成了江口坝“5391”工作模式建设“五民社区”,猴场镇下司社区以“四建四零”为抓手打造“四零”社区,玉山镇玉山社区“四个一”建设“先锋家园”,江界河镇福民社区“三色社区”等一批党建品牌,通过党建品牌明确党组织、党员的责任、义务和工作模式,有效服务了搬迁点群众,促进移民加速融入社区。 “福利”打包,构建社区公共服务 为方便搬迁群众办事生活,解决搬迁群众新入住后人生地不熟,新居旧地往返奔忙不方便等问题,瓮安县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政策“打包”。瓮安县制定了《瓮安县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办法》《瓮安县贫困农户转移脱贫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的“福利”政策,从教育、医保、工商、税务、社保等13大类24项方面解决生态移民搬迁后的权利及福利、待遇问题,并且将这些政策打包在一起,实现了“一人申请、多部协同、全部享受”,从政策的制定、响应及落实上保障搬迁群众的权益。二是建立清单。按照社区“便民服务清单”的要求,逐条完善搬迁点的公共配套设施,开设了搬迁对象就业安排、社保和就学接转等服务窗口,可为搬迁群众代办业务达55项,社区内配套有平价超市、亲情之家、儿童乐园、图书馆、电子书屋、4点半学校、老年活动中心、新市民学校、篮球场、道德讲堂、卫生室、警务室等服务场所,安置点能满足搬迁对象办事、休闲、娱乐、购物等基本需求,有力助推农民到市民的转变,使搬迁户适应新生活。三是专人服务。安排专人从事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安置点群众数较少的,由所在辖区社区进行管理,为该社区增配扶贫专岗和劳动保障协管员参与强化管理;安置点群众数较多的,按照程序全部申请成立全新社区,按照123类社区标准分别配备5-9名不等的社区干部,同时派出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和干部定点挂帮指导,确保有固定工作人员服务搬迁群众。 搭建平台,文化服务移风易俗 在建设文化服务体系方面,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快群众移风易俗,适应新居生活:一是组织“瓮水长歌乡村行”演出进移民小区,编排接近性强,符合搬迁群众“胃口”、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进行巡回展演,同时组织搬迁点群众开展和参与有乐趣、接地气的文体活动,增加群众参与文化事业的热情。二是在搬迁点举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表彰活动,向勤劳致富、尊老孝亲、爱护卫生等家庭颁发奖牌奖金,鼓励搬迁群众讲文明树新风。三是发挥社区棋牌工作室、合唱房、舞蹈练功房、“农家书屋”等功能室的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科教文体等多功能服务,同时借助县乡文化馆、文化服务中心,为移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和专业辅导,让移民群众乐在小区。四是发挥好社区“4点半学校”和“儿童乐园”等社区辅助教育室的作用,专人负责维护和开展相关课堂活动,为搬迁户子女提供活动场所。五是在搬迁户家中悬挂新旧住房对比照片,时刻激励搬迁群众,让搬迁户记住乡愁、感受变迁、感恩奋进。六是社区党支部从改陋习、树新风着手,在小区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雕塑、装饰,建立并推广居民社区公约。通过文化服务和正向引导等方式的相互结合,让群众在心中树立“规矩”意识,逐步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和方式。 互通信息,促进就业保持稳定 在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方面,安置点社区党支部坚持以解决就业问题为导向。一是成立“创业就业指导办公室”,登记求职群众信息,并与全县数十家企业签订就业帮扶协议,及时互通岗位需求,促进搬迁群众就业。二是面向搬迁群众开展技能培训,通过人社部门就业培训、县职校技能培训,提高了搬迁群众就业率。三是把招聘会开到安置点,联系对口帮扶城市海珠区提供到广州就业岗位和就业补贴,采取现场招聘和“订单”招聘等方式,广泛解决就业问题。四是向搬迁群众提供社区门面、摊位,发放创业补贴,多途径鼓励自主创业就业,引导群众开办平价超市、早餐店、理发店、劳务公司、家政公司,创办“扶贫车间”,引入创业主体,促进就业。五是大力推广“微田园”,让搬迁群众在安置点旁边认领一块土地,种植一些葱蒜白菜等常用作物,确保年纪大的搬迁群众有地可耕作,消除搬迁的不适应。目前全部安置点累计实现就业9200余人次,切实促进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 强化治理,民主自治促和谐 加强在党支部领导下的社区自治管理,把民主议事、信息公开和群众自治相结合,以服务促自治,以自治促治理,和强化社区治理功能,发挥老党员、有知识、有威信的搬迁群众在商议社区事务、调解矛盾纠纷、移除旧风陋习中的作用;在安置点推行“四个一”议事模式,积极引导群众“有话说一说、居务议一议、好事比一比、丑事晒一晒”,促进居民自治;同时组建移民互助会(红白理事会),由党员带头,引导群众参与,做到一家有事千家帮,邻里关系和睦,增强移民小区凝聚力;此外还建立了移民小区微信公众号,成立安置点微信群,每周向社区群众推送社区管理、物业服务、法制宣传等信息,实现信息互联共享。通过以上方式,把和谐立在群众间,把来自不同乡镇的搬迁群众拧成一股绳,2018年以来,全县移民社区累计调处矛盾纠纷162件,调解成功157件,召开各种社区事务评议会、座谈会达80余场,解决民生实事900多件,切实加强了搬迁社区凝聚力,提升了搬迁群众主人翁意识,激发干群共建美好新家园的动力。(陈郴)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