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老板赚钱了,全移民到国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海底捞张勇的移民史海底捞张勇夫妇为新加坡首富 大家猛然发现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国籍一栏赫然写着新加坡三字。一时间,国民群情激奋,声称坚决抵制海 ...
为什么很多老板赚钱了,全移民到国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海底捞张勇的移民史海底捞张勇夫妇为新加坡首富大家猛然发现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国籍一栏赫然写着新加坡三字。一时间,国民群情激奋,声称坚决抵制海底捞,可惜为时已晚,张勇早已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走出去了。 Part1 古往今来,移民一直是维护自身利益,谋求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移民潮。 第一次移民潮发生在70年代末,当时我国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治风向不稳,高考制度也才恢复不久,大家普遍都穷,不存在什么富豪,所以那会儿移民的多是被打成资产阶级或成分不好的黑五类,通过在港澳台及国外的亲属帮忙逃出国门,这是一次逃难潮。 第二次移民潮发生在80年代末,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一定成绩,高考制度恢复多年,各大学府已经可以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勇于求索的天之骄子。那会儿的大学生,包吃包住包分配,通过国家的资源倾斜,获得了比普通人更多的知识和更宽广的眼界,他们被送出国留学,见识到了祖国和西方国家在各方面的差距,对自由和人权充满向往,于是头也不回地走上了移民的道路,形成第二波移民潮,即知识分子的移民潮。 第三次移民潮发生在最近10年,从2015年开始发酵。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之后,国内诞生了一大批富豪,如今的中国,无论是国际影响力、生活便利度、基础设施,科技水平,都是当年无法比拟的,走出国门的华人明显可以感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和发达国家的恐惧。 负责任地说,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国家鼓励先富带动后富,一切财富神话都是虚妄。身处良好的商业环境,又被时代的浪潮推到浪尖,理当报效祖国,为什么富豪们还要移民?这便是张勇等人无法交待的地方。 据我所知,第三轮移民主要有如下原因: 1. 钱不干净,需要自保 实事求是地讲,在国内经营企业多多少少都有问题,百分百干净的人肯定有,但属于凤毛麟角,反正我没见过。自称一点问题也没有的王石、王健林,到底有没有问题,天知地知,你不知,我不知。 除了行贿受贿,偷税漏税更是司空见惯,海底捞作为餐饮企业,光是发票问题就够喝一壶了,税务局为了简化运营,一般每个月固定给予发票额度,这个额度十有八九不够用,营业额超出的部分无异于全额逃税。 有句话叫水至清则无鱼,由于该现象非常普遍,一般情况下也没人说什么,可一旦出了岔子,税务部门一抓一个准,刑事层面不说,光是补缴税款就能让企业伤筋动骨。 包括被小崔爆光的娱乐圈阴阳合同事件,国家顺藤摸瓜刨出了很多影视公司洗钱,演员们疯狂逃税属于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 这些在国内违法牟取暴利的人,当然想把资产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继续持有中国护照对他们来说非常危险,移民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2. 为了下一代 出于对食品健康,高等教育,医疗条件的考量,赴美生子的人数节节攀高,2017年还只有10万,2018年就达到15万,2019年更是多达18万,作为对比,出生人口却是连年走低,2017年还有1900万,2018年降低到1560万,2019年更是只有1100万,在全国面临生育问题的当下,资产阶级争先恐后向西方国家抛出橄榄枝,一边打着下一代青云直上的如意算盘,一边借此拿绿卡,不得不令人沉思。 此外,遗产税也是个重大问题,为了传承,富豪们往往选择没有遗产税的国家进行规避,新加坡就是典型。 3. 寻找更确定的未来 从2015年开始,互联网风口已过,A股股灾频现,经济增速放缓,政府管控趋严,各行各业的牌照非常难拿,营商环境是典型的严进宽出,银行信贷也收得很紧,赚钱越来越难。 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企业一批又一批地倒下,去看看钢材厂、水泥厂,那叫一个惨,房价却止不住上升,如果广大群众生存维艰,何来的余额消费?所以投靠确定性更高的发达国家成为了这批富豪的最优选择,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 Part2 张勇2011年就有移民新加坡的打算,2016年就已经成功移民,直到2019年福布斯富豪榜公布,大家才得知这件事,顿时感觉受到了愚弄,不得不说他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 张勇2012年迈出国际化的第一步,海底捞首家海外店址就选在了新加坡,此后陆续在新加坡开了12家,超过英、美、日、韩的总和,乘飞机往返新加坡成为张勇的常规操作。 新加坡一个弹丸之地,面积只有724平方公里,刚超过成都的1/20,相当于成都周边一个区县,上海一个浦东新区都比它大,为什么张勇要狂开12家店? 因为需要迎合新加坡的移民政策。 张勇是技校毕业,没有任何学历背景,技术移民的通路被堵得死死的,要移民就得靠投资。 根据相关规定,投资移民申请者必须先在新加坡境内注册公司,然后呈交投资计划书和置业申请书,有关项目至少经营5年,投资额度在150万新币以上,方能达成移民条件。 按汇率计算,150万新币等于770万人民币,以国内的平均开店成本大概需要20家,非常繁琐。 海底捞官方给出的成本统计 但新加坡的人力、物业成本都比国内高,开20家完全没必要,6家差不多就够了,开到这个数之后,张勇在2016年成功移民,移民之后继续开店就纯属市场驱动了。 回看张勇的移民史,完全是2011年就计划好的,他2011年在新加坡注册公司,注册后立马撸起袖子开干,2012年第一家店开业,2016年达成投资额度,也恰好经营满5年,立马变更了国籍。 接下来的2017年,张勇又在新加坡买下了价值1.38亿人民币的豪宅。 2018年5月9日,张勇在香港注册海底捞,5月17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此时的国籍已经显示为新加坡。 2018年9月19日,海底捞确定最终发行价,为每股17.8港元,9月26日,海底捞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引发港股一阵狂欢。 有自媒体洗白说张勇为了上市方便才移民,移民是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我真是佩服他们的脸皮,有心的朋友稍微对一对时间表就知道这是无稽之谈。 张勇早在2011年就暗中筹划移民,2014年还宣称不考虑上市,2016年成功移民新加坡,2018年才迈出上市这一步,上市是远远滞后于移民计划的。 如果为了规避商务部的审批,移民应该发生在递交招股说明书之后,就算他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也不可能提前7年之久。而且那么多企业都通过了审批,成功在香港和美国上市,阿里如此,百度如此,连聚美优品和58同城都可以做到,怎么偏偏就你海底捞不行,那些投行精英是干什么吃的? 多年以来,张勇以四川人的身份在国内闷声发大财,利润和税收却悄悄转移到了国外,为新加坡添砖加瓦,同为四川人,我不想在道德上抨击什么,只是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Part3 张勇移民可以获得多少利益?让我们一个一个数。 首先可以规避税务部门的追缴,餐饮企业必定是偷税漏税大户,这个都无须解释,按海底捞20多年积累的业务量测算,需要补缴的税收是一个天文数字,这笔钱或许能让海底捞瞬间破产。 其次,在新加坡这个全球合法避税天堂,个人所得税最高不超过20%,公司所得税最高17%,而且没有资本利得税,没有遗产税。 在全球综合税率由低到高的排名中,新加坡排在第五位,非常舒适,而中国排在倒数第三位,这的确是我们的劣势,得认。可为什么张勇没有移民去前四个国家呢?因为这些小国太弱了,也没有华人文化基础,而新加坡繁荣富强,华人占了大半。 新加坡的综合税负比中国低47个百分点,按海底捞一年16亿的净利润,169亿的营收,股价超过100%的涨幅,张勇夫妇68.6%的持股来算,光是2019年就要少缴几亿的税,如果中国像欧美一样拥有资本利得税,那将少缴120亿左右,非常恐怖。 为了上市,张勇建立了VIE架构,这是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普遍采取的方式,做投行的都懂。 图中左下角的外商独资企业(WFOE)专门用于向境内公司提供特定服务,比如管理、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目的是为了将境内实体公司的经营利润转移出去。 有了VIE架构,海底捞的税收和利润被转移到了境外,我国政府只拿到应得税收的零头,如果张勇玩儿得够狠,甚至一分钱都不用交到国内。 一个张勇可能掀不起风浪,但富豪们如果个个都这么干,政府自然没钱给公务员发工资,没钱提供廉价的电力和运输,更没钱修路修高铁,社会福祉被大幅削弱了。 最后,张勇移民在我看来属于中性事件,为了利益改国籍也就改了,但他一直瞒着,以民族品牌自居,这就让人有种吃苍蝇的感觉。 我敢打包票,如果这事儿早几年曝光,海底捞的生意一定不会这么红火,不是每个华人都能接受背叛,对,你没看错,在东亚文化圈,移民就是一种背叛。中国如此,日韩亦如此。 没有民族品牌的加持,华为不可能在内地碾压苹果,百度不可能在内地碾压Google,一个新加坡企业打着民族品牌的幌子赚钱,说得难听一点,跟骗钱没什么区别。 外企在中国受欢迎的多了去,微软、苹果、特斯拉、ZARA、优衣库,大家没什么意见,因为人家堂堂正正以外资身份入场,光明正大地跟你竞争。 大家反对的不是外资,而是你分明是外资,却刻意隐瞒真相,常年以民族品牌自居,薅完国人的羊毛再把钱转移到国外,简直是连环杀。 张勇一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卸磨杀驴的事情也不是没干过。 海底捞是张勇夫妇和施永宏夫妇一起做的,最初每人占25%股份。 2004年,张勇提出让妻子舒萍和施永宏的妻子李海燕离开公司,只做股东; 2007年,张勇又提出让施永宏离开,并以原始出资额的价格从施永宏夫妇手中购买了18%的股权,实现绝对控股。 看清了,是原始出资额,1994年的出资,13年之后竟然不给回报,这跟抢劫有什么区别? 前几年有本畅销书叫《海底捞你学不会》,大卖100多万册。 作者黄铁鹰曾问施永宏:“股份被要去不说,还让你这么年轻就下岗,你舒服吗?” 施永宏有些无奈地回答道:“不舒服,但不同意能怎么办?一直都是他说了算。” 当黄铁鹰问及以后做生意是否还找张勇合伙时,施永宏坚定地回答:“不找。” 张勇的确是个商业天才,靠服务替代口味,靠服务提升价值,有了品牌效应之后再大肆扩张,把吃火锅变成了一种独特的体验。他对有用的员工非常大方,考核标准也很新颖,海底捞的离职率非常低。 但这些东西别人都可以学会,它们没有技术含量,有啥不能模仿?现在很多餐厅你告诉服务员过生日,人家都会准备长寿面甚至生日蛋糕,免费的,海底捞反倒忽视了这个需求,常常拒绝提供生日礼物,给满心欢喜的顾客泼一盆凉水。 大家真正学不会的,是张勇的城府和阴狠。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