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回答

0收藏

想出国留学,有什么好的建议?

英国留学 英国留学 379 人阅读 | 5 人回复 | 2023-06-30

快出国留学了,感到很焦虑,在网上看过很多留学生的帖子,有期待不一样生活的兴奋感,也有对未知困难的焦虑感,大家作为出国留学的过来人,有什么建议能给即将出国的学生呢?
于2019.05.21:看了大家的回答真的受益良多,我现在已经在德国了,其实有很多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但真的没那么可怕,我现在的心态已经好了很多,也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了,也祝愿在关注这个问题的其他准留学生都能够一切顺利!(p.s:我是去德国留学哒~)
分享到:

回答|共 5 个

尊贵苦海

发表于 2023-6-30 11: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过来人我的看法:

1、永远记住:你出国是读书的

你可以周末做做自己想吃的菜,和朋友出去看个电影,在床上赖到中午,看剧看到半夜。

但永远不要忘了你是在上学,和在国内一样,要有计划,要写作业,要准备考试,周末要有周末的计划。要静得下心来。

2、挂科=耽误时间+浪费金钱

如果有人告诉你学习不重要或者及格就行,最好不要相信他,还是要学习还是不要挂科,GPA太低会被劝退哦。

从克服拖延症做起,你会惊叹自己的进步。

3、充分利用学校一切资源

图书馆里的藏书使劲儿看,校园同窗、死党那都是以后进入社会的人脉,还有优秀师资也要利用好。

4、走出舒适圈,做你认为该做的、却一直不敢做的事

比如你感觉自己天天和中国同学呆在一起,英语水平没多大进步,那你就可以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去接触更多外国人,“逼”自己去到陌生环境,用英语交流。

5、财不外露,做好理财

出国在外,不要跟同学朋友透露自己的“家产”,低调不炫富。严肃点,这涉及到人身安全问题。

难免会遇到自己或朋友突然缺钱的状况,记住:借钱要谨慎,催债别拉不下脸。

此外,留学期间花销肯定比国内会高,养成记手账的好习惯。

6、尊重当地法律制度

尊重留学国家的法律,熟悉当地的习俗。在某些地方,禁止在公共场合喝酒,或将烟头扔在地上...不要停留在你的想法上,实实在在地了解当地习俗吧。

7、耐得住寂寞,不要伪合群

不要因为寂寞,就去尝试那些不该尝试的东西,也不要去寻求刺激,你需要学会独处。

也完全没有必要去为了社交而去社交,没有必要去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对自己的生活节奏才是真。

8、与家人保持联系

在国外的你可能感受不到家人丰富的想象力,不要与家人失去联系超过一周,否则,他们可能会致电你的同学,老师或xx大使馆,甚至出现在你的宿舍前...

不管走到哪里,记得常与挂念你的家人保持联系,分享国外的生活点滴,也要多关心在国内的他们。

最后,祝愿大家在留学之路上,都能不怕困难,不忘初心!

非要回家

发表于 2023-6-30 11: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疫情时代,出国留学变成了另一番场景,所以能够送给大家的建议也变成了另一种模样。今天想要分享的干货,更多的是针对特殊时期的留学生活。在这个困难时期,希望大家一切都好。
1. 疫情期间的网课救星
我的听力实在是算不上好,加上平时的老师有可能来自于全国各地,印度口音,或者德国法国阿拉伯的老师说起英语都是带着各种卷舌,再加上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很多时候确实是会跟不上。
此时此刻,网课救星出马:Chrome实时字幕
具体步骤有:在Chrome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live caption—选择enabled—点击relaunch—重启浏览器—设置—高级—无障碍—打开“为您的媒体生成字幕”
当然了,它也没有那么准确,但是会给出读音相近的词,有时候反应不过来看一下,然后在脑海中脑补一下读音,整体意思就能理解个七七八八了。
当然了,这也只是辅助工具,其实大概两三个星期过后就会适应老师的口音,听说起来也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2. 放心大胆的参与小组讨论
我的课程进行小组作业和小组讨论的次数并不算多,但是我得出的经验是,亚洲人的确可能相对腼腆一些,但是不用担心,放心大胆地说就好了,即使说错也没有关系,但是很怕半个小时的时间整个小组都是漫长的沉默。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督促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不建议放过。
3. 尽可能多的薅资本主义羊毛
当然了,其实我说的这种薅羊毛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占便宜,更多的是建议大家把学费尽可能用到超值的程度。
学校可能有许许多多的隐藏项目,比如就业的建议和指导,专门的老师帮你免费修改简历,提供各种就业机会,以及就业前的面试指导,都是免费的项目,错过实在是太可惜了;
你的母语并非英语,而学校一般会有英语帮助,有免费的英语课和论文提升课可以上,学校里的proofreading也相对来说更便宜一些;
永远不要担心麻烦你的老师和助教,有学习上的问题一定要多发邮件询问,也不要担心麻烦学校的工作人员,遇到问题只要肯开口问,基本上都会迎刃而解,你高昂的学费足以让你享受这一切服务了;
学校的图书馆有很多的资源,而在外读研期间,你身边的同学有可能已经工作多年回来进一步深造,所以一定要珍惜你的同窗资源,而你的教授们,也有可能是各种隐藏的学术大佬,千万不要放过他们;
以及带着学生卡,很多地方都可以打折,比如买东西、坐火车、买各种门票,这些小钱也是能省则省最好了;
还有个很好笑的点在于,学校一般都有免费的咖啡和pizza可以领,这种小羊毛如果有兴趣也不要错过,时刻检查你的邮箱!
4. 一些大家都懂但是还是要时刻谨记的小道理
首先最重要的还是你是出来读书的,努力学习一般不会挂科,不管怎样获得好成绩永远是第一要义;
做好理财,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出门在外时刻谨防抢劫和偷盗行为,攥好手机和钱包,银行卡被盗刷第一时间报警和且联系银行;
尽可能享受读书的时光,勇敢去尝试新鲜事物,尽可能的享受自由,但是一切都要在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和遵纪守法的前提下!
最后,希望大家在留学的路上珍惜时间,一切都好!

空军特种兵

发表于 2023-6-30 11: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该答案内容源自答主的美国本科留学经历。
目录:
【出国前/每次回国的注意事项】
【出国行李必备】
【出国后】
1.充分利用学生医保带来的医疗资源
2.社交方面的小tips
3.生活方面的小tips
4.学习方面的小tips、关于学习的小tips、学习方法分享、常用网站&软件分享
5.关于学分、选专业和选课、排课
6.关于特殊情况
【关于毕业后的出路:读研vs求职】
<hr/>【出国前/每次回国的注意事项】
记得看牙科、眼科,买隐形眼镜、明眼镜、墨镜,验光单留好,因为牙科眼科是单独的保险不包括在我们必买的学生保险以内(有些学校包括但是贼贵,一般同学们会选择便宜的学生保险waive掉贵的学校默认保险)。
然后其他疾病就可以留着到美国治,拿药和治病,x光等等都可以用保险付一部分。
<hr/>【出国行李必备】
一切亚洲护肤品化妆品
日系痛经药、中成药、一切中国好用的药品(美国处方药需要处方单,不好买)
高中毕业证、成绩单原件翻译件
AP、ALEVEL、IB、IGCSE成绩单
提前翻译好的小黄本(去检验检疫局他们会帮你翻译)
如果没有,建议到美国后买了医疗保险生效后,预约一个cvs的minute clinic(可以walk in现场排队但是预约更方便)带好学校要求的疫苗表格,跟医生说你要抽血查疫苗抗体请ta开doctor‘s order,然后带着这张order去quest(先预约)抽血。抽血结果会自动返还到之前的clinic,然后他们会电话通知你。然后你再根据抗体情况看要补什么疫苗。注意有些疫苗要打两次每次隔一个月,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我之所以推荐到美国打是因为保险全部cover,你可以把推荐的也一起打了。打完医生会帮你填表,最后你再交给学校,这样就不会有hold(阻止你选课操作学校系统的东西)啦。
<hr/>【出国后】
1.充分利用学生医保带来的医疗资源(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机会难得)
美国心理健康行业发达,且心理咨询的费用保险是报的。
有精神疾病、怀疑自己有精神疾病的同学,一定要趁此机会去看当地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
除了抑郁症,像厌食有针对厌食的治疗,睡眠障碍也有相关治疗。
美国的精神科真的不同,不像中国很难挂号很难约到很好的专家,而且每次会面只有15分钟左右,还一堆人围着很尴尬,哪怕住院也只是一个年轻医生给你问诊、每天能见到专家的时间只有查房,美国的精神科医生是类似心理咨询师只要提前预约每次一对一45mins-1hr的!然后治疗费、药物全部保险可以cover大部分,真的很舒服。可以彻彻底底地交流清楚很多问题。
然后心理咨询方面,比国内专业太多了。。。是有规范的伦理制度,都是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科班出身并且有实习有执照的人才能做的。并且价格合理,根据职称(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是有行业大概的标准的,还有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低价。如果你经济条件宽裕,找一个心理学家也不会有国内有些专家那样的天价。
就算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同学如果学习压力大、不适应、孤独、吃不好、睡眠不好,也可以去看。

如果是洛杉矶的小伙伴们,我推荐挂UCLA/USC的号,需要电话预约,特别难排,几个月到半年不等,有时间空出来了它会给你打电话(就是不发邮件,说是为了保护隐私hhhh)
还有就是去你学校的mental health center,如果学校满了可以问staff他们会给你推荐校外的资源。
此外如果你用的不是学校的保险还可以用你自己保险的网络去查评价比较好的私人诊所。
<hr/>2.社交方面:抓住一切机会认识新人/发展友谊。
你会发现出了国如果不主动搭讪很难认识并发展小伙伴。因为大家都是上课来下课走,很少有机会能交流。每节课人又不一样,而且很多低阶课都是大课,每次座位都是随机的,更难认识人。
所以一定要在刚开学的时候就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人,不要错过任何一个新生聚会(后面很难有类似的聚会了),不要大家都组好队了你落单了。。。

为了避免求学的孤独感,我建议大家1.擦亮眼睛 !2.厚脸皮搭讪!
每节课早到一点,看哪个同学顺眼(或者你就想找中国人)就坐她旁边,搭讪一下。不知道说什么就交换下基本信息,姓名年龄国籍专业为什么上这门课老师怎么样觉得难吗以后要不要坐一起呀,聊得好就交换下微信电话Facebook还有课表~
平时吃饭自习就约一下,关系慢慢就加深了。然后渐渐就可以约周末出去耍。
这样就成功攻略了一个小伙伴。

还有就是一定一定要加新生群/专业群,然后每节课主动在大群里找自己每学期的课的群,会很有用。
<hr/>3.生活方面
非常建议第一学期住校内,考驾照但是别买车!
目的是感受下住校的氛围,住校有很多福利,比如有自己的自习室、有学伴、可以沉浸式学习、节约时间、安全、方便认识人,最主要的是,吃饭方便!…平时活动也比较丰富。
如果是美国,因为没车很不方便打车不划算晚上也不安全、公交时间长、在外面夏天很晒冬天很冷,这样的情况住校外就很麻烦还浪费时间,而且第一学期没有要好的小伙伴一起住,室友会是个大问题。远程也不好租房子。
理想情况下,第二学期熟悉了周边环境,买了车有了一起合租的小伙伴,再住校外比较好。因为租房子要提前租,有些大学周边很俏的房子还要摇号,非常建议提前了解好再下手。用trulia、zellow、租房公司官网多看,总结记录,再下手。
学会做饭+带便当到学校。学会做饭可以减轻你对回国的渴望。如果顿顿吃不好当然难受,自己学会做饭了想吃什么家乡菜手到擒来,也不用吃学校难吃的餐厅和外卖,节约时间,做一顿可以吃两天。而且很有乐趣和成就感。
买东西。相信大家都知道deal moon北美省钱快报吧23333 美国天天打折。非常不建议刚来看到这个那个折扣乱买买买。折扣最大的是感恩节黑色星期五。建议买之前看看历史折扣和评论,了解下行情,时间久了你就知道很多折扣根本不值得买。
克服孤独。首先是你要知道这是一个留学生普遍性问题。四处出击扩展社交圈子的同时也要学会独处。不要觉得大量时间独处没人约很异常。
<hr/>4.学习方面:
1.一定要每节课找至少一个学伴!
外国人还是中国人看你喜欢,这样可以互相交流,缺勤的时候互相签到、互相问问题、一起复习预习,让你的学习更有乐趣。当然,要找学霸。学霸能大大提高你的学习动力。比如原本你的习惯是只复习一个小时,有小伙伴在一起约着一起复习,能延长你的复习时间,还可以互相抽查问题,加深印象,学习更有效率。
2.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复习整理笔记、office hour去教授办公室问问题刷刷脸(以后找他要推荐信)或者去TA办公室问问题搞好关系(卷子是TA改啊!)除了明确的课堂上的问题,还可以问考试模式、范围、重点、有什么得高分的建议(他能回答的就会回答不能的问问又不吃亏),了解教授的出题思路、考察重点。
3.第一学期,如果上课听不懂阅读看不懂写作不会写,真是太正常了!不要害怕。因为:渐渐的会好起来的。基本第一个期中你就适应了(听得懂了+适应了自己听不懂的状态)
4.关于考试:如果教授有给sample test然后告诉你们正式考试和sample test很像,千万不要相信!不要做了sample test觉得简单就放松心态、不好好复习。很大程度上正式考试会比sample难很多……教授所谓的similar只是出题模式像(比如选择题加short answer)让你熟悉模式而已,该看书看书,该整理笔记整理笔记,务必搞清楚任何一个不清晰的点,然后记得送分题(教授上课重复了很多遍的点)千万不要错。全面复习永远是最直戳了当的方法。
<hr/>【关于学习的小tips】
1.一般课或者相应的科目学校里都会有note taker/PLF/tutor,找他找他找他!
2.阅读慢就多读几遍多花时间读,一句一句看一个词一个词地查,初期可以借助翻译软件,有时候词都认识,长难句句子结构读不懂,翻译一下就懂了。
3.写作方面,学校里一定有writing center、research center blabla,还有定期可能会有workshop。去找!他们可以跟你一起做头脑风暴、一起改写论文、给你一些在哪个database搜索资料的建议…全方位指导!有的学校可能不止一个地方有提供这方面资源,国际学生中心、转学中心、写作中心、student activity center、research center、图书馆、以及别忘了你科目的department!
4.另外,直接找本堂课的TA或教授让他们提建议是最直戳了当的方法。
<hr/>【关于具体的学习方法】
1.首先我非常推荐大家上课带笔记本电脑用Onenote做笔记。偶尔有些老师不喜欢分享ppt要记得用手机拍照~
2.平时呢,上课听讲很重要。但我认为discussion比lecture更重要,文科好多lecture甚至可以不去,如果只为了应试的话,TA在dis上讲的内容反而更重要,都是考点,掌握了就能考好。还有就是考前的课很重要。看PPT+阅读很重要。TA+prof的office hour很重要。多去。跟TA多聊你就会知道哪些是重点考点。
3.更更重要的是跟老外+中国人学霸朋友搞好关系,一起做study guide一起share~
考前疯狂背诵!
4.reading很多有中文版啊,很多文科的入门课都是名著,网上随便搜搜~
当然,喜欢英语的学霸以上当我没说。
<hr/>下面推荐一些我认为相当好用的软件和网站:
网站
1.otter 是我学校推荐我用的可以把录音转成文字的软件!上课真的太太太有效了!不用多说!而且它可以分A\B角色记录不同的说话对象,配合搜索功能服用更佳!太好用~
2.course hero 这个网站我主要用来找学校以前某某老师的syllabus。朋友们,收集各科老师的syllabus真的很有用!有认识学姐学长的记得多问。通过syllabus可以看出很多东西,老师的评分标准啊、作业量啊、性格啊风格等等。帮助你决定选课。还有这个网站也会有很多study guide和作业paper等等供参考,这个一般有用吧。因为study guide还是自己和小伙伴一起用google doc整理更好。
软件:主要是针对我这种不大喜欢读原文的人。。。
1.彩云小译。太好用了!冲个会员无限用。最方便的是可以分段落中英文对照。只要是可以复制粘贴的都可以翻。
2.word。同样可以复制粘贴的直接翻
3.金山pdf。冲个会员有种种功能,比如扫描件ocr转文字、翻译、格式转换等等。我试了好多软件感觉这个最划算。
4.用edge浏览器阅读pdf,这个可以分颜色标注,轻量,我觉得还挺好用的~
5.然后阅读的内容我做笔记就整理到OneNote
<hr/>5.关于学分、选专业和选课、排课:
5.1关于学分
敲黑板!要留学美国的同学注意啦。
大一大二主要上的是GE(general education)通识课+lower division专业初阶课。
以semester制来算,通识课通常要达到45学分(不一定),大一大二加起来所有课总共60学分左右。
一节课三分居多,四分较少,专业课如会计数学通常是五分。
国际学生每学期要求至少12学分(假期无要求)。
另外,有些学校对国际生上网课也有限制。
以我之前所在的学校为例,一学期要选够9学分的实体课(教室里上课)才能选网课。
但是!寒暑假可以随便选。也就是说可以回国开vpn上网课,合理利用时间,正学期就上实体课。当然具体还得看情况。
<hr/>5.2选专业
虽然大家最迟可以大三才定专业,但是大一大二你不可能只上通识课,通识课肯定你也不想上的全是不能算进专业课里的,所以说是大三定专业,从大一开始就要思考大方向是朝哪里发展才好选课~
针对这一点,我的建议是:
1.考虑这个阶段该做什么之前,一定要先调查下个阶段的情况!
选大学专业是典型的例子。
具体来说,就是选本科专业的时候,非常建议大家先去看求职招聘网站如猎聘、前程无忧、智联、Linked-in、Handshake了解你想做的工作需要什么专业、招聘标准是什么、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工资多少、工作环境是怎样...全面考虑一番。去看看你学校或者同水平学校的校友的去向,看看他们的主页、简历之类的。
每个人目标和情况不同。比如有些人很迫切地想挣钱,也能接受以后对口的工作的工作环境和上班的体验,那就选金融或者IT(我举个例子)
如果你是富二代,又没有继承家业的压力,你父母鼓励你学自己想学的,那你就跟随自己的兴趣。
如果你有明显兴趣爱好,喜欢的还是冷门专业,这辈子就想做这个,你就要做好刚毕业工资很低或者累成狗的准备,必须努力提升自己慢慢来什么的。
如果你没有明显兴趣爱好,但是很注重以后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你就可以按你的擅长和性格来选。
做到对以上心知肚明,你会更有方向。此外,根据你了解到的求职市场的信息,你可以有针对性地在大学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去实习、做一些作品、参加相应的社团、学习做某样工作能给自己增色的技能。
以上都是我毕了业才反应过来的。所以希望大家能提前规划好。
2.不了解每个专业的具体学习内容,一定要去官网看你感兴趣的专业的major requirement/worksheet,这样你心里面就有数了。
此外,大学是大学,不是技校,任何专业都不可能全是你喜欢的、你认为实用的课,所以你要评估自己能否学得下去。
3.如果还是不清楚,就去试课。学期刚开始两周都是可以去试听、换课的,抓住这个机会去了解。第一节课教授多半会给syllabus(大纲),你仔细看看,这节课会教些什么,看哪些书,看你自己对这些知识感不感兴趣。此外,最方便的是有些教授很贴心,你选了这节课,就能在你学校的系统上看到syllabus。如果教授不放,你可以去网上找找,或者问学姐学长要,或者email教授。
<hr/>5.3如何选GE课:
首先,用高中两年学中文的成绩单抵掉外语那项(去office交成绩单或者考placement test或者汉语言考试)。然后,用ap alevel igcse ib抵掉能抵掉的课,如果没有这类考试成绩,像基础学科如数学、化学之类的,你学校也许也会有placement test,去问一下。实在没有再上吧。
有三种课值得选:
1.轻松的课:目的是1.第一学期最好适应下2.没进专业之前保GPA,选轻松的课不会一上来就压力很大。可以选一些学姐学长推荐的你们学校广为流传的水课。这类水课要么是教授人很好,打分高,要么是考前给study guide,要么是有extra credit……
2.感兴趣的课
3.跟感兴趣的专业挂钩的课:刚上大学可能对选专业的事情很迷茫,好在美国可以随便选课,大家可以通过GE和选修课来探索专业。我的建议是大家仔细看学校官网的major/minor list. 把有点兴趣的专业名都记下来,点进去看看。主要是看专业的介绍还有最重要的major requirement/worksheet(完成这个专业需要上哪些课),看完还有不清楚的继续看course description(每节课的介绍)。这样你大概就了解这些专业在学什么了。然后再看下学这个专业以后可以做什么就差不多了。还有个方法是去实习,如果很多你喜欢的专业都有共同的课,而他们还正好在GE课里,那你必选。因为可以两个都算。
然后就是把以上三点有符合的筛选一下,算下总共的学分,排一个大一大二的课表。每学期搭配GE课搭配专业课搭配选修课搭配耍耍课(健身游泳交际舞声乐……)
tip:要注意看major worksheet的时候注意同一科目课程的前置关系。比如上完1a才能上1b。如此把大三大四的课也考虑进去。有些专业提供很多专业方向,你必须专注于一个或两个方向,否则要上很多lower课才能上upper。所以选GE课的时候就要注意把这些课的前置课上了。
<hr/>5.4关于如何排课。
1.要把所有考虑选的课都看一遍,除了GE list和专业课要求的课,也要把选课网站的课一个科目一个科目地看完,了解全校有哪些课,也许你就感兴趣呢。然后把重点考虑的课截图或者复制粘贴,rateprofessor上搜老师的名字,认真看评分,整理成笔记记录下来。此外,也要多问群里的学姐学长,多了解信息,最好能提前问到syllabus(教学大纲)、教授人怎么样等等。
注意⚠️很多学校很多课一年只开一次 不定时开 老师会换 所以遇到好的老师想上的课一定要能上就上!这里也要注意⚠️选课的时候提前规划好毕业的时间(每学期选多少课)
2.提前申请+学分(学校有每学期最多多少学分的限制,想选更多课需申请)
3.准时起来抢课,一分钟都不要迟,有些学校抢课真是太艰难了。
4.务必要把所有waitlist和enroll的课都选满,有19分最多你就选19分,哪怕你觉得你可能最后不会上。
5.过几天再上网去看,主要是看考虑以后上的课选课的情况,哪些老师选的人多,哪些人少,这样你下学期就有数了。
6.开学前几天查邮件,上学校的系统,看老师有没有发syllabus(教学大纲)看syllabus主要看几点:1.评分构成,也就是每个项目的占比。比如essay占30%,attendance10%,group project 20%,exam三次总共40%。确定一下你在这堂课上所需要花的时间以及你要不要换课。
7.如果要换课,先不要着急drop,把所有手里的课先上着,去walk-in(最好能提前加个wait-list)别的课。给老师写邮件表示你很想加课看他给不给你code(大多数情况下不会给,但是有些会给),很多需要排队。排队的话也不要方,一直坚持去上课,总会有人drop,大概率最迟两周后就能进。如果进不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其他课先不要drop……否则你就只能拿耍耍课冷门课选修课凑够十二学分啦。另外实在不行多去跟教授沟通,因为有些教授可以去申请多拿code,增加学生人数。当然这种情况很少。
<hr/>5.5选课tips:
第一,千万不要因为课上没有中国人就放弃一门喜欢的课!
刚开始肯定不适应,听力差口语差想找中国人抱团很正常,但一定要相信一个人上全是外国人的课没什么的。越是没有中国人的课,越值得上。
1.你毕竟是出国学习,总要适应全是外国人的陌生环境。
2.外国同学其实都挺友善的,你大胆开口说,哪怕说的差也不碍事,对方能听懂就行,比你不说话要好太多。如果是怕遇到很mean的人,那你更该锻炼自己怎么应对(这种情况很少)。
3.如果因为一时的困难放弃一个专业,那损失可大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不喜欢的东西,等你适应了没中国人的上课环境,就会开始后悔当初被全是老外的课吓跑。喜欢什么,就要排除万难,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尤其是当这些障碍是你本就该克服且对你有益的。走出舒适圈。
4.要评估哪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哪些是没必要克服的。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你可以迟些开始行动,给自己适应的时间,但不要老因为困难而轻易放弃,不忘初心。举例:因为计算机需要高阶数学而放弃、因为政治课没有中国人而放弃、因为人类学要看很多书写很多paper而放弃……都要评估哪些是你该克服的障碍。大学要写那么多paper总不能不会吧?数学是基础真热爱计算机能不学吗?没有中国人和老外交流练口语不行吗?阅读能力迟早要提上来不是吗?当然具体还是看个人啦~
<hr/>6.关于特殊情况
通常学校都有DSPS或者CAE,是专门为有特殊情况的学生disabled student提供服务的。如果你有抑郁症、PTSD、身心健康不属于不良状态、有别的因素干扰学习,记得一定要去此处寻求帮助。可以先预约一次见面,跟counselor诉说你的情况,对方会判断你的状态适合哪种accommodation,为你提供帮助。前提是你获取相应的证明,通过校医院、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等等。请一定利用好这个资源!因为最重要的,它可以给你提前选课的权利以及一系列福利……比如延长考试时间、更安静的单人考试环境、允许你上课录音、出勤率宽松一点…accommodation他们不会乱给,也非常不建议乱要,浪费公共资源。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同学真的是个很大的帮助。在美国大学读书,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自己一个人硬扛,多寻求帮助。

<hr/>【关于毕业后的出路:读研vs工作】
统统记得,都要从大一甚至高中毕业就要开始准备了TAT。。。(答主为了你们专门回来补充的,内卷太恐怖。。。)

1..申请研究生:
建议大一甚至高中毕业的暑假就可以准备起来了。因为GRE/GMAT都是有效期五年,如果是留学美国的话大一大二GE课比较多且压力较小,非常建议这段时间考出来。自己研究下目标专业、学校,上官网看要求并合理安排选修课(比如申请商科研究生很多学校建议本科时多上数学、商科、编程的课)。还有个时间是大四,因为课都上的差不多了英语水平也很高了,比较闲,这时候也适合考研究生考试。或者很多人会选择毕业后gap一年。
实习/工作:如果是留学美国,学期中不忙的话非常建议在学校里找份工作兼职,因为可以积累工作经验+拿ssn。有ssn会很方便。找工作很需要技巧,因为职位抢破头。建议机智地提前找好你想就职的职位,比较推荐tutor/ta/国际学生中心的前台/admission and record center的前台……提前联系负责人,一般要提前一两个学期联系,多去刷脸,多问几次,有空位了马上抢。

2.求职
求职又分两步走,要留下来实习一年和直接回国。
这就涉及到应届生身份的问题。
在国内应届生身份那是相当得重要哇。
是应届生才能参加校招,校招才会不要求工作经验→而要想在校招中脱颖而出,就得靠大学期间的优质&靠谱实习比如很牛的公司→要想去很牛的公司实习,就得有很牛的简历,要么你很牛要么你之前就有实习→要想找到实习,就得每年寒暑假前提前半年开始找。。。
寒暑假尽量多去做有价值的实习,可以通过学校career center、家里关系、CSSA……还有那种给钱让你去大公司实习的项目、跟学校合作的项目(你去外国实习还包机票生活费,前提是GPA高实习过程中还要学一门外语)…
然后找正式工作是提前一年。正式秋招是9-10月,提前批是6-8月,后面几个月就是面试笔试什么的,最后六月份国内的人毕业去上班这样。

<hr/>么得了,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可以评论我,能回答的我会回答,有价值的会定期回来加在答案里。
祝大家都学习进步,GPA4.0,生活顺利感情美满,天天开心身体棒棒!
笔芯,别光收藏,给我点个赞赞嘛!

美梦成真

发表于 2023-6-30 11: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嘛,在这个困难的时期里,首先祝大家健康。
无论是选择留在国外还是回国了的小伙伴,祝大家健康。
因为最近和网友还有同学聊起来过这个问题,所以特意来补充一下:
16. 如何提高写作成绩
首先是多看。无论是写分析还是写论文,找到一篇好的范文,不是照抄,但是结构、句式、逻辑链,是会很受启发的。标新立异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会有风险。
第二,做research,对你的题目越熟悉肯定写得会越好。善用学校的database、线上图书馆、等等。
第三,认清自己。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和母语者比肯定有一些弱势,但是也不要妄自菲薄。其实很多同学,尤其是受过不同文化影响的同学,在理解的深度和视角的广度上是很有优势的。如果觉得自己表达不清楚,就用最最最简单的方法说出来。我深有体会,在一个人需要读70 - 90篇本科生驴唇不对马嘴的文章时,他宁愿这是一篇简单的驴唇不对马嘴,也不希望是一篇深刻的马嘴对马嘴。
然后,善用学校的资源。我们有writing center,可以给你polish,有图书管理员会帮助你,这种时候只要你的内在逻辑和理解是清晰的,他们可以提供各种帮助给你做好面子上的打磨。
以上是基本的。全都做到了我觉得很稳。
以下是一些... 不那么正经的方法:
第一,去和判你paper的人聊 (这个人通常是你TA,但是你教授有可能抽查)。可以开门见山直接问mark scheme, 细节,最好是能够quantify他们的要求(比如说ta会告诉你ta觉得五页大概是需要四个大点,每个大点底下几个小点)。我之前就说过,office hour,一定要去。除了能够得到很清晰的指示以外,你在传达的信息是 I really care about your class。还有,要通过交流pick up他们给你的暗示,比如说在涉及社会问题/zz光谱的时候,有些教授会说ta不在意你选左还是选右,但是又会暗示你们如果不可行这个办法听上去再怎么科学也不好,那么你可能就得去想可行性意味着什么 - 成本?民众支持?民众支持又意味着什么?还有一些老师喜欢立场非常鲜明的论文,他们认为这才代表了你有深刻理解和深刻感悟,但是又有一些TA又会因为你清楚自己论点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给你很高的分。他们有一些会在和你交流中直说,有一些不会直说,那就需要你去观察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作出合理的判断(这个其实有点玄学,有些时候像撞了大运,但用心肯定不会错的)。这个方法需要你放弃自己原有的个性和立场,完全是为了你的分数和你的受众(判卷人)来考虑,有一些人不愿意做这样的取舍,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从我认识的文科教授来说,可能只有一个是比较各色的,大部分教授还是在看你的行文逻辑,只要你能自圆其说,你怎么说都行。
第二,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在本科前期多上人文课,如果特别在意自己的GPA的话,可以PNP,但是提高写作成绩,上人文课比写作课还有用。人文包括但不限于英语、古典文学、历史、艺术史等等等等。这类课会给你读很多很多文献,写很多很多分析的机会,写分析的同时其实就是你在学习大家的写法,和理顺你的逻辑,练习得多了,自然就好了。然后就是这种课上你会遇到真正的狼人,我现在在上两节历史,认识了一些新闻系、英语系的学弟学妹们,他们的zz敏感度和分析手法是我望尘莫及的。会从不是你专业的人身上学到很多不同的思维方式。
第三,找到在相关领域非常权威的source,你已经成功一半了。这需要做大量的阅读,别嫌麻烦,source找对了后面写作根本不是事儿。你一定要用最有力的数据、研究,来支持你的论点,你写的稀烂,只要你把这个扔出来了,依然是很有可能得分的。

以下为原答案:
哇,感觉大家都想得好高深啊,我想了一些比较日常的建议。答主懒、死宅,也不是特别聪明那种人,所以基本上都是最... 朴实的... 吃吃喝喝类的建议


  • 好好吃饭
我一吃不好就会很焦虑+暴躁,所以我基本上是不太在意体重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饿了就吃,别纠结那么多。注意身体,因为自己在国外你难受你生病的时候真的什么都干不了。
有些时候经常是到了饭点儿发现家里什么都没有,又懒得出去,所以我觉得除了要善用外卖软件(Ubereats, postmates, grubhub?) 以外,要事先计划好。比如说下课回来的时候要记得想一下下一顿饭在哪儿呢?
我个人不是很喜欢一次做很多,一顿饭做成五六顿之后天天吃这个。一个是真的特别不新鲜了,另外就是很快会腻。
这边超市里的甜食便宜又好吃,注意不要吃太多,我有学姐吃甜食重了30斤左右,到不是身材不身材的问题,而是对身体很不好。
注意多吃蔬菜水果,我室友就是每顿饭只要有碳水和肉就行,从来不注意吃蔬果,经常烂嘴,外加消化很差。但没人提醒,我知道很多人都会不太想着吃。
我有些时候会连着上170分钟的课,很容易饿,带点儿吃的,有备无患。
我比较喜欢看吃播,以前是b站看,现在也会在油管上看。我非常建议大家去看看本地的吃播,他们真的会推荐很多好吃好喝的东西。我就在我很喜欢的一个油管阿婆的安利下尝试了杏仁奶、肉桂卷、等等,超市里会有意想不到的好东西。
我最近爱上了trader joes直接微波炉加热就能吃的即食食物,味道可以,热量不算高,而且方便。

2. 培养一些能独自完成的爱好 - 注意并且接受自己的情绪
可能是我的问题,我经常是一个人呆着的。第一年的时候也会东想西想,想到一些压力大的事情的时候也会不受控制地哭,然后会陷进一种情绪里很久都出不来。后来发现自己一旦手头有其他事儿就肯定不会放任自己掉进负面情绪里。我主要是充钱看剧、做字幕、做手账,都是可以自己完成的,因为不可能老有人愿意陪着你。而且说实话,在这边认识的人都并不是你主动选择的,而是情况所迫 - 比如说你们恰好住在一起了,或者一起上了一节课,我觉得这很难判断他们是不是真的适合hang out,所以后来我基本上什么都是自己干,不用瞻前顾后的,很爽。
要适当休息,注意情绪管理,我身边已经有几个同学开始主动寻求帮助了(counselling),这是正确的,不要等到来不及了。留学生群体是抑郁症高发的一个群体,所以意识到自己最近精神或者情绪非常不好,要寻求帮助,校园里通常都有心理咨询服务的。

3. 睡眠
我来的第一年睡眠特别不好,经常整夜整夜的失眠。今年是有个室友和我们作息特别不一样,她经常十二点回家早上七点才睡觉,我准备睡觉的时候她就会在楼上咯噔咯噔咯噔,根本睡不着。但最可怕的是可能你刚睡着半个小时,她咣当一声,我这种时候突然惊醒会心跳特别快,一身汗,然后很久都平抚不了。睡不好第二天情绪就会很差,效率低,真的很烦。
耳塞和助眠产品非常管用。助眠产品包括但不限于药物、茶、ASMR,等等。我也会注意锻炼什么的,白天认真学习了,或者进行了大量锻炼,晚上会睡得好一些。后来睡不着的时候也会直接起床,玩儿一会儿或者写会儿作业,看会儿教科书,两三点钟再回去睡。
有些会喜欢说是我的问题,我睡眠轻,我神经质什么的,别理他,有些室友打扰到你了你就要去直说,不然永远解决不了。

4. 要有分寸
我... 在这边遇到了很多“觉得自己跟你很熟了然后想要从方方面面插手你的生活”的人,同学也好,室友也好,如果不想撕逼的话,我觉得要趁早疏远这些人。
比如说我在厨房煮个面条,室友会上来就说:你的水太少了,你的鸡蛋会糊在锅底的。
我闲聊时说最近很烦什么什么的,她会立马接话:是你中介么?我就觉得你中介怎样怎样...
然后会扒着我问我的GPA,还老想打听我SAT多少分【因为我去年上微积分成绩超烂,后来我每节课的细节她都想打听,我只能躲着她了一段时间。但是... 怎么说呢,我室友人不坏,甚至可以说是比我要会关心其他人,但就是不太会接收暗示,和其他人的情绪。
这种人会让你情绪特别不好,虽然他们伤害不了你吧,但就是每次和他们说完话之后我都觉得像写了四千字一样累。撕不起躲得起。
同时我也想说:有点儿眼力见儿,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不是你生活的每个碎片都要和人分享或者要求别人分享的。并且你们认识的时候已经十九二十岁了,不可能说方方面面都了解这个人,所以不要以为对方的什么你都知道。不要窥探,不要问多于他们想说的,把交流限于适合社交的层面,我不想知道你家里的事也不想让你知道我以前的事。
还有就是... keep your opinions to yourself - 当然了,如果你被不公正地对待了,你对你的group work有什么新想法,还是要说出来的,但是比如说,你的同学最近瘦了还是胖了,高了还是矮了,午餐选择吃沙拉还是炸鸡,穿了橘红色的鞋还是紫色的鞋,尽量不要去... 当面评价,除非说是非常正面的I love it一类的。有些时候直接评价其他人的外貌,身材,会显得很rude,虽然你的本意可能不是如此。
比如说,我前几天戴的隐形,没戴眼镜,回来的时候碰见我室友在厨房里问我“你没戴眼镜?都不像你了!你为什么不戴眼镜?这么看你戴眼镜的时候显得眼镜好小啊!你平时为什么不戴隐形啊?” 我:... 说实话我戴不戴眼镜和你有什么关系啊?我戴不戴眼镜和你觉得好不好看又有什么关系啊
适当保持距离,保持冷漠,才是长期交往的关键。

5. 好好学习
这个我看大家都说了 - 不要想着临时抱佛脚。我记得我刚来的时候跟不太上阅读,好多阅读都没做,然后到要考试了发现补不完了。所以即便留的reading不见得是作业需要的,也尽可能跟上。
教授通常都有office hour(就是课下见学生的时间),尽可能都去,混个脸熟非常管用,小课的话教授会格外关心你,大课的话多去听听问问问题巩固知识也是好的。我那天去专业课的office hour,一起去的一个同学出来之后说”她office hour讲的比课上要细要慢好多。“
TA - TA也会有office hour,大部分时候是他们判卷+批改作业,一定要去。我上了三门历史课,去私下见了TA的课比没私下见TA的课高了一个半的letter grade。一定要搞清楚他们到底想要什么,问非常细致的问题,问到他们开始社恐你,你大概就问对了。我最开始也不好意思,但后来意识到他们不能拿你怎样,也就放开问了。

6. 不见得非得融入
这句话针对留学生群体也针对本地学生。我觉得文化背景不一样,除非说两个人爱好特别一致,或者课业必须要交流,你会不舒服,对方一样不舒服。大家总在说结交当地朋友,但从来没想过当地朋友们的感受吧,我认为大部分人对双方都不自然并且磕磕绊绊的交流都不会太爽的。所以如果你们交流很顺畅很自然,那再好不过了,但是如果不行我觉得也没什么,别用力过猛。
对留学生群体,我只某一次去游乐园的时候接触了“主流”留学生群体,我听他们说别人的八卦的时候就觉得很不好,人际关系很复杂,尤其是男女之间的关系你很难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踩到雷区了。也可能是我的问题,我过了一定年龄之后看到一群成年人在别人背后聊起一些当事人会羞于承认/讨论的事情时能那么嗨会觉得很尬。
我还见过一些其实家里就是工薪家庭,但非得装成富二代融入“那个”圈子的人,emmmm,他父母会很辛苦,他自己也会很辛苦,我看不到这么做的必要性。
顺其自然,量力而行。

7. 不见得非得恋爱
刚来的时候大家会陷入一种焦急中:就是急着在一群新人里找到伴侣。很多人认为找到优秀的伴侣是证明自己魅力必不可少的一步 - 并不是。
我去年成为了某一同学“撒网捕鱼”的对象,当时觉得有点奇怪,本来没多熟他表现得像是我们很熟一样。到了一年半之后我认识了一个小姐姐,聊起来这个同学才知道:“哦原来他在同一时间撩了这么多人。”
注意保护自己,如果想认真谈恋爱的话注意甄别这些人。
我身边的人,朋友的朋友,室友的朋友什么的,基本上90%的谈了恋爱的女生,最后都会发现自己被小三了,并且“男朋友”还会非常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各种炫耀自己怎么踏了两条甚至以上的船。我知道很多人觉得留学生乱什么的,真的不是,有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留学生,忙作业忙考试快秃了,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和心思去想这些事儿。但是,就像任何一个其他群体里一样,肯定都有那几颗老鼠屎。有些人不幸成为了受害者,另外一些人【比如我们】成为了被那一竿子打死的一船人。
从我看到的很多现象来说,留学生【或者说任何人】谈恋爱之前要做好被绿的心理准备,被小三的心理准备【我这两年至少目睹了4起这样的事情】,真的真的真的留点儿疑心。
同时不要让这种事情打扰到你的日常生活和你身边其他的人。
我另外一个室友,分手的时候分得可能比较难看。她那段时间情绪不好我理解,然后她就开始拿我们开火:总是说我声音太大(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一起住了三个多月了她之前从来没说过我声音太大),final周的时候天天坐在厨房里丧着个脸,放空自己。我希望大家谈恋爱之前能意识到它可能带来的后果,并且有承担这种后果的能力,再去谈恋爱。
你谈了一场失败的恋爱,不应该由我来承担你的怒火。
我知道自己可能会被这种后果影响,那我干脆不去开始。

8. 亚马逊+网购
这边网购真的很方便,我个人认为不管是买打折商品啊还是买新款啊都是网上买比较方便。Amazon Prime真的救我狗命,去年一年在上面订了各种各样超市买不到的东西还到的特别快,基本上两天就到。从二手教科书到护腕到管道通剂都在上面买的,kindle version的书非常非常好用,买下来之后手机、iPad、电脑上都能下。
最近和朋友迷上了在网上买阿迪达斯和优衣库,退货什么的都很方便,大部分时候包邮,号也都非常合适,没啥可试的,打折的东西一目了然,阿迪达斯比国内还便宜一些(我朋友说的)。
我最开心的是Amazon Prime充个一年的除了包邮以外,还有很多电视剧、电影、音乐,各种东西都是免费的,并且是正版高清的,像我这种死宅充一个亚马逊简直太值了(亚马逊没给我打钱,没有,请大家呼吁一下他们给我打点钱好么)。还可以在亚马逊上subscribe其他电视台/视频网站什么的,hbo、Sundance,我除了亚马逊和网飞最常上的两个,都是前七天免费。

9. 关于口语
其实这点我蛮好奇的,我觉得基本上能把雅思和托福考下来的人都没必要太担心,尤其是不要担心自己的口音!我的教授们 - 德国人、西班牙人、中国人、印度人,哪个没有口音啊?有的还会结巴,也会竭力地寻找最合适的词,不要害怕开口,大家都一个样子,只要做到说出来的话别冒犯其他人,就可以了。
【跑个题:关于冒犯类的词语,我真没想到好多人竟然意识不到,而且是在教授说了好多遍的情况下,还有人意识不到?比如说,我上个学期上的一门课,教授说kristallnacht (水晶之夜)是纳粹使用的、把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形容成了一件好事的语言,所以我们要用pogrom,那你就听教授的这么用吧。还有比如说有色人种,不要直接用black,用African Americans,人家都说了好多遍了,今天还有人在课上直接用black,然后被教授吐槽了,你这不是...?】
如果担心流畅性的话,我上过这方面的课,有两个办法我觉得很管用分享一下:1. 课上留的阅读,任何文章,小说、教科书、什么都行,选随便一段,大声朗读。每天大概十分钟二十分钟就行。2. 油管上很多阿婆会做什么Q&A啊,Assumption about me啊的,你也可以随便搜一些这种问题,然后自问自答。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把自己录下来,哪里不够流畅,或者用词你觉得不够好,可以自己给自己挑个刺。
我知道这听上去很像神经病,不过还是值得一试的。

10. 别太轻易地被别人影响
这条其实是说给我自己听的。而且很鸡汤。
我刷IG啊,pyq啊,会看到以前的同学和现在的同学背着名牌包包,出入各种餐厅酒店,各种浪,照好看的照片,我会柠檬精附体。
我的网友们(我爱她们)在国内的会看各种音乐剧,在德国的会看各种音乐剧,在英国的和纽约的会看各种剧!艹!我流下了柠檬味儿的泪水!
到我们这种十八线城市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当爱好很偏门、钱很少、作业很多的时候。跑个题,其实我也考虑过找个工作什么的,这样说不定能手里有点钱去趟纽约。我身边有人会做点小买卖,折腾衣服,折腾二手车什么的,但是我这人吧... 稍微从学习上分一点儿心gpa就不保,可能真的是脑子不好使吧,又怕被骗或者被罚一类的,所以一直没敢尝试。
当我太酸的时候我会远离社交媒体一段时间,然后有些文科课(历史课)的教授会很喜欢推荐最近上的文艺片(那种... 整个城市就开一馆的外语竞赛片),我就颠儿颠儿颠儿地去看了,体验也很好。因为国内很难会给这种电影排片嘛,有机会去体验一下和电脑屏幕上不同的视听体验也挺好的。总之在这边就是学会给自己找替代品 - 没有剧就看电影,没有人陪我聊天我就自问自答,没有淘宝就用别的电商,最终都会make do的。【暴露名台词了】

11. 尝试一下别的国家的文化
这个要感谢我身边的人了:我妈和我的一个面了基的网友。
我觉得在移民国家,像美国啊澳洲啊(因为我就去过这两个),体验到的其他移民的文化是非常独特的。我妈和她在澳洲的前同事都是非常愿意尝试新事物的人,我们会经常去越南人聚集的地方,买东西啊,吃pork roll啊吃粉啊什么的,店家会送那种椰汁和绿色jelly(?一类的东西吃。前两天我的这位网友(其实是同学啦)带着我去吃了阿拉伯菜,然后店里就我们两个中国人,店家赠送了茶给我们喝。
不是说店家一定会赠东西啦,但就是... 我觉得这种体验在国内很难有。比如说它会打破一些你以前对他们有的印象,对食客的印象(不一定是stereotypes ),对店家的印象,对食物,对装潢,对他们播放的电视节目的印象。即便只是食物,我还是很喜欢这种体验的。很新鲜,而且能开开眼。
而且说真的,在北京吃不到这么多种类这么好吃的外国的食物。

12. 关于选课
我来这儿之后【也可能是因为我上了太多节历史和艺术史了】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再去学一门语言吧。我上的历史课里基本上教授都是除了英语以外还再会两门语言的【这个概念大概就是能用另外一门语言做研究,看文献,发表文章】,有些中国来的同学竟然也会德语或者俄语(我又酸了!),所以我也打算下个学期去上个入门德语。也可能是因为我刷微博刷太多了,为什么我首页大家都会德语法语瑞典语日语一类的,就我不会(???
那天我一想,大学一毕业,我更不可能去学语言了,不如凑着这个机会,能学两句是两句吧。【其实我们中学是被摁头学过一年西班牙语的,现在就只会一个me gusta了】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也很推荐上一些人文类课,一个是我个人特别感兴趣,另外一个就是他们做这方面研究的一些手法真的挺令人惊奇的。因为教授通常都会自己做研究,他们分享的一些自己的项目(尤其是采访)或者是他们同事的一些项目都跟看纪录片一样。当然这个看你对什么感兴趣了,但我觉得这是一个使自己知识面变广的最好的、同样也是最后的机会了。
如果担心gpa的话我不太清楚是不是所有学校都能pnp,我是因为要凑学分儿,所以乱七八糟地上了一堆,前两天还认真考虑了一下minor的问题。
再说一点儿干货:rate my professor, 非常好用,但是我听说现在会开始清一些评论了。
每个学校也应该都有自己的reddit,这是我前两天才发现的,而且发现过程及其诡异。总之就是我在reddit上找到了我专业课的讨论贴,里面基本上把会学什么,考试什么形式,什么难度,教授怎么样,都说到了,比rmp还详细。
还有一些课【针对跟我相似专业的】会是... 从业者来教的,不是专业的教授。我碰上这样的课两次了:一次是会计,一次是信息系统,体验都非常差。教accounting的老师是个从四大退下来的,我的妈,对时间的观念几乎没有,永远跑题,永远讲不完,永远在扯执照【我才大二啊,我是要过您的midterm和final,不是说明天就要去考cpa了啊】,永远在歌颂监管机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以为大家只会吐槽监管机构】,永远在为四大吹牛皮,就像是在给新员工做pep talk一样。他们这种从业者特别容易就觉得学生的专业技能已经是像新员工一样了,并不是啊!学生就是啥都不懂的学生啊!真的得是那种像小学老师一样一步一步手把手教你的才行,像这种直接假设你基础都会了的太坑了。所以选课的时候学校一般都会放出教授简历,遇见是MBA从业者退下来然后当教授的,一定要谨慎选这类教授的课。

13. 关于考试
我前两天一直没出现就是连着考了一周期中。首先我认为我们学校这种十周quarter制的课表,是不太可能很深入地、很详细地、彻底摸清一门课的,基本上都是面子上胡噜过去。
这种时候:一定要选自己了解的,可以靠吃中学的老本的课。有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它就在那儿,在你脑子里 -- 稍微过两眼就不至于挂科,那你就选这种课。我一周之内考了四门儿,其中两门是连着考的,我不可能说复习的特别细致,所以基本上这种情况第二门都是.. 半裸考,这种时候你要是知道一些基础的东西,那基本上就比较稳了。
教授和ta给的practice exam一定要看,我后来复习不完就过一遍practice exam的答案,总是会惊喜的。

14. 关于健康
因为最近麻疹爆发嘛,我觉得这方面可以说一下。
我们学校是学费里有医疗保险,你可以选择waive,我没waive所以在这边就直接去学校的health center看病啥的,有保险的情况下价格还可以,腱鞘囊肿只花了15刀。打过三次疫苗,一次【还是两次?】流感疫苗,一次水痘疫苗,好像都没花钱。而且我觉得这边health center环境比... emmmm... 国内的公立医院要好一些【当然你说你要是在国内去的都是和睦家一类的那可以直接点反对了】,主要是不用排队叫号,人也比较少。
我腱鞘囊肿就去了,给前台看了一眼手腕,等了十分钟就有护士来带我了。护士直接量体重、量身高、测体温、测血压【虽然我没明白这些事情的必要性,不过行吧】,然后看了一眼我手腕,觉得有点严重,就叫我又等了十几分钟,弄了个医生来。
医生来了之后捏了几下我的手腕,然后说没事儿,又问我想不想打激素,我:???然后他给我解释了一通其实打了也没什么用,就愉快地送我走了。
之前打疫苗的就全都是护士了,态度很好,也挺快的,可能是因为我们学校自带health center外加我有医保吧,所以看病我觉得还... 可以?
常备药我最常吃的是:整肠生,乌鸡白凤丸,泰诺,Advil。
整肠生是因为我最近每一次考试之前都会拉肚子,也是奇了,两粒见效。
乌鸡白凤丸... 说来话长。我,和身边很多朋友们,刚到新环境里,都经历过姨妈出走。我还算好,当时是两个月来一次,后来我发现来之前的一周摄入比自己需要的要多的热量(calorie surplus),然后按说明书吃乌鸡白凤丸,姨妈就能很准时。我妈给我看过中医,吃什么定坤丹,还有最出名的加味逍遥丸,差点儿吃吐了,就吃完之后完全丧失了食欲,并且走在路上会突然干呕那种。
不过妹子们刚刚来国外姨妈出走不要太担心,很多人都会经历,有可能是压力大,精神过于紧张,水土不服造成的。但同时也一定要对这个问题上心,并且... 适当怀疑中医。如果姨妈出走太久,我去做了憋尿B超,有没有问题,到底有什么问题,现代科技告诉你。也不是说完全打倒中医,而是很多时候中医看不出来脏器性的问题,还有就是开了中药你很难带过来吃。比如说其实很多人不来姨妈是因为多囊卵巢,但你去看中医的话不可能通过号脉和看脸就能看出来你多囊卵巢的,所以我觉得如果要是身体有了一些症状最先做的还是应该先检查器官。
泰诺头疼、感冒、发烧吃,立竿见影,按照说明书吃都不会有什么副作用的,超市里就能买到,非处方,很安全。
Advil是我痛经的时候吃,也是挺管用的,这边很多人受伤之后都会吃。
我室友们喜欢吃抗生素,会自己带一些阿莫西林一类的。我也有备着一点儿,但是从来没吃过。几个月前感冒就靠喝泡腾片过来了。
哦对,我刚到的时候有过过敏反应【也挺正常的,后来有个我爸的同事过来送她儿子跟我过敏的症状一模一样】,超市里基本上都有抗过敏的药,不放心副作用的谷歌一下,没什么被告的新闻就放心吃吧。我觉得通常情况下非处方药,都不会有太大的副作用和成瘾性,所以... 按照说明书吃基本都出不了事儿的。

15. 关于爸妈
我不太清楚大部分人出国之后和爸妈的关系是会越来越紧密还是越来越远,我觉得我是(尤其是和我妈)变得更紧密了。因为像上文说了,你的很多私事会被有心之人拿来... 编排【其实也不是留学圈,哪个圈都有】,而且你要是掌握不好分寸会有人直说你很讨厌的,所以我觉得你最应该信任的、分享你的私事的【尤其是比较负面的私事的】是你家人。
我来的前两个学期,也就是前六个月,状态是比较紧绷的,我的一些发泄和崩溃全都是跟我妈视频的时候。因为我妈是最清楚我以前在国内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人,她很明白... 这种转变是什么样的,对我会有什么影响,你要去跟一个不太熟的外人说光是讲前情提要就磨得你没心情了。但是也分父母吧,有些爹妈你一哭或者你一急恼他们不会给你有建设性的反馈,而是跟着你一起哭一起躁,甚至说你回来吧,别读了。我妈不是这种人。我妈是一个能够站在远处,剥离她作为母亲的身份来观察你的生活有什么问题的人,但同时她又认为开导你是她作为母亲的责任,所以我怎么崩溃、哭诉、无理取闹,她可能只对我比较严厉过一次,其他时候都是先看我哭完,然后开始她的反馈。
她是一个很有洞察力的人,我以为她可能对美国校园环境并不是特别了解,但其实各位的父母基本上都有隐藏技能的:毕竟是工作小三十年了的人,我只言片语她就能知道问题所在。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上她给出的反馈、她对一个情况的分析,我觉得是二十岁很难超越的。而且她头比我铁多了,我不敢正面杠的时候她会在后面怂恿我。我觉得我挺需要这么一个人的,不然一辈子都会怂下去被人捏蛊。
而且她和我爸和我很多其他家人,跟我都是... 一个专业的【噗】。他们由于天天接触这些东西,并且也是学习学过来的,对我学习上给我提供的帮助,以及他们认识的其他人能给我的帮助是... 要不然是能和学校里的东西相辅相成的,要不然是能够超越学校的,甚至是能弥补进来从业者的、和学校中完全相反的一些看法。尤其是他们真的非常与时俱进,学校教的东西总还是“过去的”,但是他俩作为从业者今天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儿,夸张点说明天他俩工作就是另外一个样子的。
从我个人体验来讲,我觉得和爹妈沟通,即便每天只是讲讲p话,是非常重要的。
也别有什么报喜不报忧这种想法吧,说真的【也可能就我爹妈这样吧】大家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我爸妈虽然为我担心但不可能说因为我这边的一些事儿就完全打扰了他俩的生活。
对,我觉得爹妈的一些态度也特别重要,不能把孩子当做生活的最大重心。我出国之后他俩做了一些非常激进的决定,搬离了我生活了将近十多年的城市,因为工作机会,在奔五的时候决定开展新生活。我当然还是比较喜欢原来的城市,因为熟悉嘛,但是他俩不是特别看重我的观点【“反正你一年也就回来几个月,还得实习什么的,你管我们住哪儿啊”】,我觉得其实这说不定是最好的一种状态,大家互相别干预太多,但是必要的支持还是要有的。
出来留学是独立的一步,你确实得依靠自己去解决很多问题了,但不要觉得这意味着你和家人的关系会变。因为家人本来就不只是给你做饭、交房租、开家长会的人,而是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沟通在的。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很习惯和我妈分享我的很多事情,我没有让距离打破这种习惯,一个是因为我妈真的很会给人参谋,我也很需要这种参谋,另外就是她把这种距离拿捏得很稳,她不会过于干预我的决定,因为她很清楚我绝对会优先考虑她的建议的。
还有就是...钱。我不是那种大家印象里特别富裕的留学生,也就是付得起房租然后吃穿不愁。所以我不是特别敢为了自己的爱好或者是为了炫耀花太多钱,尤其可能是因为我们仨专业的问题吧,大家讲起来钱谁都不会假客气。我觉得这个要商量好,爹妈能负担得起多少,能让你花多少,能让你维持什么样的生活,爹妈别... 为了孩子生活得好打起不切实际的保膘,孩子也别... 对自家的经济条件有什么不切实际的要求。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 你和家人的感情维系不是表面上的温馨。不是说回家有个合影,母亲节祝福一下,父亲节买点儿保健品那种关系,而是能开口把难听的话说在前面,而且大家还都没有隔阂地接受了。


嗯... 想到再补
通篇看下来感觉像是发了一通关于室友的牢骚【噗,确实说起这些事情有一点不爽,但是我忍不住啊....
我那天好好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或者说是留学的问题:或许是因为我们需要在这个岁数、在这个阶段,决定我们未来会是什么样的人,决定未来我们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在探索自己,也在探索这个世界。但恰恰在这一阶段我们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接触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对我们曾经的设想和决定有了一定的影响。我们是跟着这种影响改变呢?还是尽可能地改变环境呢?我到底想把生活过成什么样子?
我学习,我吸取知识,是为了炫耀么,是为了虚荣么?可以是
我化妆我打扮,我是为了取悦谁么?可以是
我出去嗨,我真的快乐么?可以不快乐
我尝试了,我会后悔么?可能会
我没尝试,我会后悔么?也可能会
我觉得最难的,最可怕的,是在这个阶段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最理想中的自己,我是个虚荣的、找不到自己的人,我包子,我不敢明着撕逼,我懒,我懒得社交。有时候生活突然一团糟,走上了下坡路,有时候会很暴躁,有时候会突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又对当下非常不满。
其实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从头到尾,包括来这儿快两年了,我确实是有被动地make do,然后慢慢地竟然觉得现在形成的生活比以前的还要充实。确实挺奇怪的。

秋风扫落叶

发表于 2023-6-30 11: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高到现在,留学六年。
我深深的明白了“孤独”的含义。
认认真真听完课后,你旁边的中国小伙伴和你说晚上去唱歌去喝酒。你想了想自己的酒量还是摇了摇头:“算啦,晚上还有点事。” 突然手机收到一条微信,上面是学霸给你发的消息:“我们小组的project你的part写完了吗”简单而又冰冷,彷佛你们是第一天认识,而实际上你和他从开学第一天就一起上课,手机里却只有关于作业而没有其他任何消息。
回到家后,开了冰箱却发现该买菜了,你给好朋友发了一条消息:去买菜吗?顺道一起吃个饭。他却回了一句:“不去了,很久没开过火了。”
于是,你独自坐在家里,恍恍惚惚的刷着知乎和朋友圈,看到高中同学又去聚会了,只不过已经从高中时候的小饭馆变成了某某的著名酒吧,灯红酒绿,好是自在。你摇了摇头:我和他们还是一路人吗?
晚上写完作业,突然觉得很饿很饿,才发现今天一天吃了两个橙子一块三明治。看着冰箱里寥寥无几的食材,算啦,就当是减肥了。
晚上躺在床上,你突然想到自己在国内的生活,那时候真好啊:校园里呼风唤雨,已然是孩子王;学习成绩还能看的过去,老师却总觉得你天赋很好却不努力而气得跺脚;你总是自视清高,认为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对旁人说起来头头是道,一番大道理讲的热血沸腾。
事实上,你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罢了。你也深陷于每天繁重的课业,常常累的抬不起头。你也孤独到一个朋友也不剩,一天都可以不说一句话,憋到最后甚至开始自言自语;你从来不是什么social king,你和美国朋友所看所听所想差距过大,无非是点头之交;你排斥喝酒,讨厌那种氛围和环境;你又觉得自己不应单单拘束于课业,那些大好河山一直等着你去驻足,然而拿起微信却连一个一同前往的朋友也没有。
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状态:纠结,彷徨,失措,自闭。这些话甚至不知道和谁说起,却又每天压在心里。我感觉自己生活乱成了一团糟,也曾经拼命的想去改变,但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或许,在旁人觉得那些出国的美好的背后,总会有属于自己的孤独吧。
手机铃响了,爸爸发来微信:儿子,最近怎么样?
“你们放心吧,一切都好。”

————————————————————
谢谢评论区的各位同伴与前辈。谢谢你们给我的全部鼓励,也看到许多人和我有共鸣,也希望各位能够摆脱属于自己的孤独。我没有什么好办法,因为我也同样深陷于其中。至于拉个群什么的,我个人觉得不太现实,大家毕竟都有自己的生活,强行组在一起并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有想法的朋友可以私信我,我可以向你提供美国留学生活我所知道的所有信息。同样,如果你想多认识一个同样经历的人,也可以加。
至于给即将出国的你们建议,其实很简单,学会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思考,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记得十八岁时,父亲和我说了这么一段话;
“成熟,
是成长而不世故。
长大成人,
最可悲的一件事或许在于
你可能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请时刻提醒自己
坚持坚守,勿忘初心。”
与君共勉。
2019/8/14

<hr/>2021/5/30
实在没有想到这个回答在这里挂了两年多将近三年了还有很多朋友来私信安慰我,或者也有人私信来骂我说我矫情...
首先,我很感谢各位安慰我的人,谢谢你们。
第二,对于那些有同感的人,我希望大家有一天都会好起来,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
最后,至于那些私信来嘲讽我的人,或者评论区有个哥们儿追着我骂了一年的,你们其实无非也就三种观点:1 ,你太矫情了,哪有那么多屁事儿;2,你自己不融入跟环境有什么关系?3,留学生生活什么样子又不是没见过,你在这里叫什么苦?你已经没有内卷了还要怎么样?
那好,咱们就拆开了揉碎了把这三点说一说。

  • 这文章写得矫情吗?如果让我现在回头看的话,当成叙事类文章看很矫情,里面可能把发生在许多天的事情拼到了一天来说;但是,如果不这么写,我给你写一天我的生活流水,好看吗?你又会说我偏离了问题主旨。热狗还写过《二十三岁的九局下半》,他矫情吗?
  • 关于融入,其实标准有很多不同。什么叫融入?一个人本本分分的生活,习惯了美国的生活节奏和状态,这叫融入吗?有许多朋友,张口N word 闭口 puxxy,身边离不开party手边离不开weed,这叫融入吗?别笑,这是许多美国大学生的日常,难道我一定要变成那个样子,才叫融入吗?
  • 关于这点啊,留学生里面有跑车,有夜店,有赌博;留学生里面也有一日三餐自己做饭,从不喝酒,规规矩矩上学毕业,做研究;至于你知道的留学生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你也别用一个例子代表37万中国在美留学生。更不要把留学生和国内学生对比,踩一捧一不可取,国内学生有国内学生的焦虑,留学生有留学生的焦虑,谁也不是天之骄子,谁也不用趾高气昂。至于我没有内卷,你咋知道我以后会不会回国?我回国就不会遇到内卷了吗?这连我自己都不确定的事儿你都知道?还是你默认我有一个好爸妈替我解决一切?抱歉我不姓李我爹也不是李刚。
对于反对我的人,我也没办法说服你,网络上的互相说服就是吵架,无聊。借用评论区 @Jason.Z 的评论:
答主也只是在分享他近期的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在留学生们中恰好又是一个并不少见的状态。人是多元的,孤独的时候会写出孤独的文字,但不能就此定义答主是孤僻的人,也不能否定孤独的真实存在,说白了,这些就是答主在回答的时候的状态回顾留学生活展现的图景,你可以认为这是single story,但又何必把这么情绪化的评论贴在答主身上?
时隔两年再回看这个回答,我也已经走出来了,其实世界变了吗?没有,或者说客观条件变得更糟:美国疫情导致基本上现在每天在家,最远的距离是下楼拿外卖;身边的好友陆续选择回国,而我却因为签证过期怕中美关系影响我的续签不敢离开。但随着人慢慢的长大,心智也愈发成熟,虽然也时有晚上睡不着觉一个人胡思乱想到天亮的时候,但终归会笑着面对第二天的生活。生活嘛,本来就是一道道坎组成的,迈过去再回头看,一切都已是浮云。
孤独常在,与君同行。

好了,写完这个也正好是距离我大学毕业还有15天的时候。算是大学时候一个年轻人的焦虑与矫情吧,就这样吧,祝各位安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